• 尊龙凯时

  • 当前位置 : 首页>双服务体系>服务支持

    猪葡萄球菌 (猪渗出性皮炎)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发布单位:天津尊龙凯时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查看次数:9722

    时间 :2019-12-27

      
    1 、简介:猪渗出性皮炎又称溢脂性皮炎或煤烟病,本病是由皮炎葡萄球菌皮炎严重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原上叫猪的葡萄球菌病,本病主要感染初生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近 年来在个别猪场偶有发生,但发病次数少 ,专业杂志上也很少报导,猪场往往误诊为疥蛾病或维生素A缺乏症,延误了正确治疗时间;造成较严重的损失。
      2 、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是猪常见的一种共栖菌,经常可从健康猪鼻黏膜 、结膜、耳朵或鼻、口部皮肤以及在小母猪和母猪的生殖道内分离到该菌 ,当饲养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转群 、断奶、混群饲料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 、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猪葡萄球菌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该病在猪群中一般呈散发性,病死率低,发病率一般在2%~5%之间 ,某些环境卫生差的猪场发病率能达到10%左右,但在没有免疫力的猪群中病死率可达到70%。该病痊愈后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感染1周龄~5周龄的仔猪,但强毒株也能造成更大的猪发病 。仔猪出生时可通过母猪生殖道感染,当饲养环境变化时特别是皮肤损伤时更容易感染发病 。仔猪感染后首先是感染部位发生红斑,然后有皮脂样渗出,随之发展至全身 ,最后形成皮痂并脱落 。该菌常被看成是一种继发性病原菌,有研究表明,猪群中存在圆环病毒2型感染时,猪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会增加。在有其他疾病如PRRSV 、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毒等感染时 ,可以加剧临床症状。
      猪葡萄球菌对不利的条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原菌的传播可能是通过直接皮肤接触,间接接触污染的墙壁和用具,该菌在感染猪舍空气中浓度可达2.5×104/m3,表明该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
      3 、致病机理 :猪葡萄球菌可分为有毒力和无毒力菌株,把有毒力的猪葡萄球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无免疫力猪的划痕皮肤上能够复制该病 ,通过皮下注射于SPF小猪也能复制成功。普通猪有可能对这种处理有抵抗力 ,表明免疫作用可能是重要的保护因素。
      发病机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产生表皮脱落毒素,其属于一种外毒素,分子质量约为30 ku ,被认为是一种热不稳定蛋白。猪葡萄球菌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外毒素,根据其抗原性 不同,分别命名为ExhA、ExhB、ExhC和ExhD,四者均为金属蛋白 。在该菌液体培养物上清液中存在表皮脱落毒素 ,先后用其粗制品或纯化物,给仔 猪局部皮下注射,成功复制出临床EE所见的皮肤病变。据报道,从患有渗出性皮炎的猪分离到猪葡萄球菌的几率是100%  ,然而从健康的猪群中分离的几率只有 35.4%,但两者的生化和培养特性都是一样的。猪葡萄球菌的培养滤液中有可以导致仔猪发生渗出性皮炎的外毒素。从发病和健康猪分离菌株的培养上清液可以 使1日龄雏鸡的表皮脱落 。因此从患病和健康猪分离的猪葡萄球菌都能产生毒素,从患病猪和健康猪分离到的菌株产生毒素的几率分别为87.5%和76.1%。 用能产生毒素和不能产生毒素的菌株做攻毒试验进行观察,接种不能产生毒素的菌株,在接种部位可以观察到红斑并在48h内消失,但接种产生毒素的菌株,直到接种后7 d还没有消失。在接种产生毒素菌株的仔猪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油脂样渗出、形成皮痂和表皮脱落甚至脱水死亡。猪葡萄球菌在皮肤里大量存在 ,并可从局部淋巴结和流出的血液中分离到 。毒素使表皮中的细胞分离,特别是使上部的棘细胞层的细胞分离,从而使细菌在表皮内迅速扩散并浸入深层,造成表皮脱落常伴有大量的皮脂分泌物和浆液渗出物,最终导致脱水或因败血症而死亡 ,表明表皮脱落毒素是造成皮肤病变和脱落的主要因子之一 。
      渗出性皮炎与人的葡萄球菌性鳞片状皮肤综合征(SSSS)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主要分别感染小猪和新生儿,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表皮脱落,并排出大量皮脂性分泌物。两者主要是由毒素引起,并具有相似组织病理学变化。人的葡萄球菌性鳞片状皮肤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该菌产生两个不同型的毒素,即ETA和ETB,被认为是造成表皮脱落的主要因子之一。
      4 、临床症状:一般多发仔猪,猪只突然发病,先是仔猪吻突及眼脸出现点状红斑,后转为黑色航皮,接着全身出现油性粘性滑液渗出,气味恶臭 ,然后粘液与被行一起干燥结块贴 于皮肤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观象全身涂上一层煤烟 ,后病情更加严重 ,有的仔猪不会吮乳,有的出现四肢关节肿大 ,不能站立,全身震擅 ,有的出现皮肤增厚、干 燥、龟裂 、呼吸困难、衰弱、脱水 、败血死亡。
      5、剖解病理变化:病猪全身粘胶样渗出,恶臭,全身皮肤形成黑色痂皮,肥厚干裂,痂皮剥离后露出桃红色的真皮组织,体表淋巴结肿大,输尿管扩张 ,肾盂及输尿管积聚粘液样尿液。
      6、诊断:根据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本病。本病的诊断一般可根据病猪的发病春秋及初期的特征性病变(渗出性皮炎)进行确诊 ,但在诊断中应与营养不良所致的皮疹、接触性湿疹和病毒性皮炎区别 。二为此 ,可采取渗出液或痂皮下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即可区别。
      涂片镜检:于病初仔猪丘疹处取病料,做成触片,瑞氏染色,发现大量散在、成对或短链状排列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菌;血液琼脂平板上单个菌落制成的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发现大量葡萄球状革兰氏阳性球菌 。
      分离培养 :将无菌采取的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面培养基上,37℃培养24h,细菌生长旺盛,菌落附近有显著的溶血环,菌落呈灰白色,40℃保留数天后,菌落呈淡黄色。
      血清学检查 :因为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培养常泛起阴性结果。因此,可通过检查葡萄球菌抗体或抗原,作Il-PI早期诊断。
      动物接种试验:将分离的葡萄球菌培养物肌肉接种于40-50日龄健康鸡胸肌 ,经20h可见打针部位泛起炎性肿胀 ,破溃后流出大量渗出液。24h开始死亡。据症状与病理变化大体与天然病例相似
      7、治疗与预防 :
      该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严重感染的动物则可能不见效。根据临床试验,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抗病毒感染等措施都有良好的效果 。全身性治疗可降低皮肤病变的程度,使病变仅发生浅层,并可促进愈合过程。猪葡萄球菌经常能产生耐药性,所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指导给药 。对其有效的药物有联合使用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磺胺或林可霉素、壮观霉素等。用以上药物进行体内外结合治疗该病都有良好的效果
      具体治疗措施
      1)对病猪严格隔离,对猪舍彻底消毒 。
      2)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发病仔猪身体1-2分钟 ,头部用药棉沾高锰酸钾水清洗病灶,然后擦干、凉干涂上龙胆紫。对初发少数病灶直接涂上龙胆紫 ,效果很好 。
      3)每头病猪用青霉素5万单位进行肌肉注射 ,每天两次,连用3-5天。
      预防
      此病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因此加强猪群饲养管理 , 特别是仔猪出生 、断奶时的管理, 合理搭配饲料以增强抵抗力。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 , 对猪体 、圈舍、场地定期彻底消毒, 杀灭病原 。
      预防接种
      免疫预防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研制能预防猪葡萄球菌的疫苗是成功预防该病的关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规疫苗生产 ,自制灭活菌苗预防是最好的办法 。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猪分离猪葡萄球菌培养制成灭活苗免疫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猪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可能是惟一的保护性抗原 ,所以提取猪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进行灭活制成灭活苗免疫 ,其产生的抗体能有效中和表皮脱落毒素对皮肤的侵害 ,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规模化猪场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
      具体预防措施
      1)本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尤其是刚出生3-5天的仔猪发病率高,传染迅速、死亡率也高,因此对产舍及临床母猪应清洗、消毒产舍应保持干净、干燥 、通风。刚出生的仔猪应将体表粘液擦干净 ,放在松软的干草或统糠垫料上。
      2)本病传染很快,只要有一头仔猪发病1-2天波及全窝 ,3-5天扩散到几窝或整座产仔舍。一发病应及时、严格隔离 ,病猪由专门饲养员专人饲养 ,各种用具应与健康猪隔离使用。病猪栏及走道应彻底消毒。病猪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损失 。

    【转载自】:猪场动力网(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网络 ,我们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 ,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 。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


  • XML地图